浅谈科普教育基地活动组织与推展
浅谈科普教育基地活动组织与推展
---以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为例
(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韩国玲)
【内容摘要】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制度化所有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城市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成为生态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阵地和开展自然博物馆界交流合作的一个对外宣传与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在科普工作方面的示范作用,坚持公益性原则,协同当地科协或根据基地自身的特点以及公众和社会的需求,创造条件广泛开展有特色、有实效的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旅游业是当今最具活力的一项新兴产业。通过科普教育基地现状分析,制定科普教育推广策略。
【关键词】 科普教育 活动 组织推展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是指在学校教育之外的制度化所有以普及科学知识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博物馆作为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永久性机构和公共文化设施,拥有大量教育资源,承担服务于终生教育社会职能的角色。而城市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代表之一,为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成为了生态文化建设,服务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阵地和开展自然博物馆界交流合作的一个对外宣传与交流平台。对于一个既具有城市特色,又具有自然属性的博物馆来说,在发展过程中应及早树立特色意识,并在合适时机确定自有特色,在这样的情况下,塑造怎样的特色内涵,并进行有效的科普教育推广是当前博物馆应该关注的话题。
一、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科普工作现状
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位于甘肃张掖市甘州区城北,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室内布展5000平方米。是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了张掖地域历史文化,展示了本地湿地保护历程,彰显了生态文明成果,描绘了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对大众进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馆内以“塞上江南·印象张掖”、“地貌大观·多彩张掖”、“丝路重镇·人文张掖”、“湿地之城·生态张掖”、“城市未来·大美张掖”、“湿地·生命的摇篮”为脉络,建成了六大展区,布展中采用了先进的声、光、电控制技术,并配套大量的标本、图片、文字资料印证,浓缩了张掖生态建设和城市发展的历程,凸显了黑河湿地的战略地位、地质地貌、自然资源、环境演变及生态保护成就,构成了室内与室外、实景与虚景、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科普科研基地。
二、湿地博物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博物馆缺乏长远的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
目前,博物馆仅注重场馆的硬件建设,忽视了相应的软件配套建设,尤其是博物馆建成时间短,暂时还没有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和相应配套政策,从而对博物馆的可持续性发展,未能提供合理的安排和有效的保障。
(二)博物馆宣传促销手段运用不足
博物馆服务的对象为各类观众。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目前的科普宣传只是接待前来的旅客。但由于人们对湿地的认识有限,人们进馆参观只是走马观花,不能系统的了解,馆内没有向公众免费发放的图文宣传册,也没有通过最大限度扩大游客对博物馆的认知度。因此,以现有资源为依托,扩大宣传力度,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是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博物馆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作为公益性的博物馆是非营利性机构,目前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主要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而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公共设施,博物馆资金来源单一。这些经费多用在博物馆日常开支,不能更好地维修、养护博物馆及其展品或服务设备设施的更新,从而制约了博物馆的发展。因此,技术和资金支撑将是需要解决的难题。
(四)博物馆推展方式单一
陈列是博物馆最基本的工作形式,除了做好基本陈列外,博物馆工作越来越关注形式多样的临时展览。但因目前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场地及人员情况限制,未能脱离陈列这种单一形式,没有“走出去、走进社会、与观众互动”的推展方向,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扩大宣教功能,进一步发挥社会效益。
三、博物馆特色科普教育推广策略
(一)打造科普基地特色,提高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可参与度
开展进社区、进校园的科普教育活动,发挥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关键,以着眼打造适合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展览设计和展品制作的角度为特色,提高青少年科普基地的可参与度。针对当前我国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需求,激发和吸引其对科学的兴趣,使其能亲身体验科学过程和参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如在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湿地科学”展区,通过“什么是湿地”、“湿地的形成”、“湿地的分类”、“国际重要湿地标准”、“世界湿地分布”等不同展项的科学过程体验, 丰富了青少年客观的科学知识,提高了进步的科学思想,掌握了实用的科学方法,培养了求真的科学精神,锻炼了求异的科学创新思维,从而提高了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二)积极探索开展科普活动的新思路、新方法,开拓创新
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组织。设计并利用多种手段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如博物馆内的错觉画“戈壁与绿洲”展项,展墙WHAT ON EARTH,杂粮种子拼图“湿地与农业”展项,采用不同设计形式,从而诠释了“有水是绿洲,无水是戈壁”的湿地内涵,也使科普内容准确生动、简单明了。
(三)让市民从进步的科学中获益,促进建设和谐健康新生活
针对不同受众的科普教育,让不同受众了解湿地与我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通过博物馆内“物资宝库”,“气候调节”、“污水净化”、“调洪蓄水”、“补充地下水”等展项,就从不同角度向公众宣传湿地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可引导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的环境,从而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科普教育基地科教活动的一大特色。
(四)传播保护理念,满足游客感受湿地环境的需求
在博物馆的湿地---生命的摇篮中的湿地家园展厅,提取了黑河湿地的不同风光进行场景还原,并通过“湿地动物大观园”和“草木部落”展项,将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部分动植物标本向公众进行了展示,从而让游客仿佛亲身参与其中,从而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
(五)加强对科普基地自身的宣传
公布开放时间内容,广泛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参与基地的科普工作。制定开展科普工作的规划和计划,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示范作用,利用自身优势创造条件,面向公众开放开展科普活动。
(六)设计主题内容明确、形式多样的科普展教资源
科学普及是强国图治的良方和开启民智的钥匙,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标”部分中就指出:“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尤其是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也不约而同的意识到科学知识的普及带给社会的作用,踊跃加入到提高全面科学素质的阵营中来,进而形成了以青少年群体为主要受众的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普基地。因此,提高国民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普工作,已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的工程。
(七)对不同公众采取不同的科普教育
对生态旅游者的科普教育, 以增强他们爱护环境、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环保观念。对旅游区居民的科普教育, 使群众真正认识到爱鸟、护鸟的重要性, 形成一种全民护鸟氛围。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 使他们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中自觉保护环境, 切实把保护环境放在第一位。对旅游、观光度假、科考、探险进行多重科普教育。
四、组织与推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保障
(一)科普教育基地的维护阶段
科普基地建设是向广大公众进行社会性、群众性和经常性科普教育的基本物质保障,它是整个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所需的经费,创建科普基础设施信息数据库等方面强化基地自身建设,提高科普基地宣教内容的科学性、提高科普基地的可参与度、增强科普基地的学科特色。
(二)具备开展科普活动的专兼职队伍
通过确立激励机制、依托在职培训、营造人才流动环境等方面抓好基地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促进“社会主导型”基地建设、挖掘“政府主导型”基地潜力、兴办校园类等“专设型”基地、建立专业的评估队伍和以科普旅游带动基地发展等方面整合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的资源,以促进科普基地建设的健康成长。科普教育基地应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有计划地开展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业务培训,积极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设立科普活动推展的管理部门,配备对战略、市场研究、传播等方面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以及深刻认识的专业人才,将科普推展纳入到基地活动的重要管理之中,这样才能确定推展的执行力。同时,组织推展工作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而是科普基地全体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的一项任务。
(三)不断提高科普活动服务质量与水平
没有服务,难有口碑,做好科普服务,要重树教育形象。日常要注重与所在地的社区、乡镇、学校、部队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固定联系,合作开展社会化科普活动,同时,还要在注重科普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特色、有实效;注重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吸纳和使用社会各方面的优秀科普资源,自主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普展教资源。